
水原来也有小秘密
「每周 2 早上 7 点准时发布」
不想看文☟音频
配音:小攸子
水是生命之源,它既能帮助身体对营养素的吸收,同时还能帮助废物的排泄。
不过当感觉到口渴时,表明身体在向你发出警告信号,缺水啦!
缺水怎么办?喝水啊!
这个看似再简单不过的道理,最近却有朋友问狗狗,喝水解渴,为啥我怎么喝都觉得还是渴呢?是不是生病了?
待狗狗仔细询问了他最近的饮食后才明白,他可不是病了呢。

接下来你将看到:
1. 为什么会觉得口渴?
2. 为什么不停喝水,但不一会就渴了呢?
3. 如何正确的解决口渴问题?

如果说你一天连水都没喝够,那就不要问狗狗,为啥会口渴了!
就一个健康的人来说,一般每天大概需要摄入2500ml的水,而这些水不仅要满足身体的需求,同时还要弥补呼吸、皮肤蒸发、排尿、粪便等途径丢失的水分。
这些水分除了可以从食物中获取部分外,按照我国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,人体每天还需摄入6~8 杯水。

像最近天气这么热,出汗多,大家的喝水量还应该往上增。
2. 吃盐太多
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,饮食吃咸了,就会特别想喝水,口觉得特别渴。
为啥吃多了盐就会感觉口渴呢?其实这个跟盐的细胞毒性有关。

当人体摄入过多的盐分时,它对人体细胞同样也是有毒害的。而这盐的毒性源于它所富含的钠离子。
一次摄入过多的钠离子,肾脏则会努力把这过多的钠排出去,而这一过程就需要伴随大量的水一起出去。

如果饮水量还不够的话,肾脏就只能调用身体其他部位的水分来稀释体内高浓度的盐分,然后再将其排出体外。

蛋白质摄入过多容易口渴,其实跟钠离子的原因有点类似。
蛋白质进入人体后,分解成各种氨基酸,一部分利用,多余的则会转变成尿素,从肾脏排出去。

此外,蛋白质的代谢不仅会带走身体大量的水分,同时,因为其本身具有亲水性,所以在食用一些牛肉干、坚果炒货时,会感觉嘴巴特别干。

外加上这类食品一般还会添加不少的盐分,所以吃起来特别容易感觉嘴唇、嗓子干。

关于这个问题解释,其实跟摄入水的状态有关。

而这类饮品具有一个特点,水中无添加,水分都处于自由状态,喝进去能快速被身体吸收和利用。
但它吸收快,从我们肾脏离开的速度也快。喝进去的水虽可以解一刻的渴,但上一次厕所,水分就纷纷被肾脏排的干干净净了。

如果想要真正解渴,关键是得想办法把这水分留在体内!

所以啊,关键是要在这水里给它加点东西。
1. 加点盐

没看错,狗狗说的就是盐哦。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,而钠离子就是一位不错的绑水新星。

有高温作业需求的朋友日常可以喝点淡盐水,不仅能补水,还能补充丢失的盐分,维持身体电解质平衡。
不过这盐的添加量不能高,浓度要远低于细胞渗透压。
不然过多的盐分摄入,不仅没法解渴,还会让身体更多的水分围绕着它,让身体更加缺水。
2. 加点亲水的成分
除了上面跟大家说的蛋白质是亲水物质外,其实糖、淀粉等都属于亲水物质。
这类亲水物质对于水的吸引力没有离子化合物那么强,但是它们还是会吸引一圈水分子包裹着。

待这些亲水物质通过胃和小肠的消化吸收分解后,水分也就会慢慢被释放。
从进入口腔到走完小肠上段,少则需要三四个小时,多则七八个小时,水分才会逐渐释放出来被身体利用。
如此就可以让水长时间留在体内,不至于总是感觉渴了。
【这些饮品更解渴】

其实就天然的蔬果中,也是存在不少水分的。
而且这种水分并不自由,它们被固定在细胞中,在经过口腔咀嚼破裂,以及消化道消化之后,方能释放出来。

此外,蔬菜和水果中的有机酸有促进唾液分泌的作用,多酚类物质带来的淡淡涩味也能增强清爽解渴的效果。
所以夏季多吃点水果蔬菜,也是防止身体缺水的有效途径之一。
听完狗狗的介绍,有朋友急着打断狗狗问:

嗯,确实。饮料中一般都会含有糖分,所以相对于直接喝白水,确实能把水分长时间的停留在体内。
但是狗狗还是不提倡大家喝饮料来解渴,毕竟有些糖分太高,喝了可就不是能不能解渴的问题,而是考虑发胖等健康问题了。
同样的,像狗狗推荐的喝淡盐水以及蜂蜜水等,前提里都加了一个" 淡"字。
所谓淡就是少量的盐和糖或蜂蜜等成分的加入,只要若有若无的有点咸或甜的口感就好了。
就算是喝粥,喝肉汤,也是建议喝稀一点,喝淡一点,不加糖或盐的。

如果有的话,可吃一些富含维生素 A 和胡萝卜素的食物,比如动物肝脏和胡萝卜。
总结:
1. 为什么会觉得口渴呢?
摄入水量不够
吃盐太多
蛋白质类食物摄入过多
2. 为啥不停喝水,但不一会就渴了呢?
白水、矿泉水这类饮品中的水是自由状态,吸收快代谢也快,所以喝它们感觉解不了渴。
3. 如何正确的解决口渴问题?
让水不是自由状态就好。在水中加入少量盐分或少量含糖、淀粉、蛋白质等亲水物质饮之即可。
【狗狗家开的哦!求包养,求投喂!】
维他狗营养家
团队由国家二级营养师,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等组成,文章入围 2017 食品药品科普评选,获得人民卫生出版社举办的辟谣科普大赛二等奖,被人民日报、科普中国网等 200+ 个平台转载。
